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联盟成员简介->衢州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衢州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今年以来,衢州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级科技创新工作各项部署,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衢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谋划落实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工作要求,推进园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项经济指标及科技指标情况

(一)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稳中向好。

2016园区新材料新能源行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实现大逆转。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2.92亿元(同比增长11.18%),其中主导产业工业产值307.83亿元(同比增长14.70%);固定资产投资71.43亿元(同比增长15.55%),其中技术改造投资53.60亿元,同比增长30.22%利润总额35.19亿元,同比增长4.17%财政总收入33.77亿元同比增长4.94%

(二)科技指标发展态势保持良好。

2016年全区所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46亿元,同比增长7.00%,其中工业增加值85.77亿元,同比增长9.01%。全区研发投入5.38亿元,同比增长12.08%。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17件,同比增长37.23%;示范产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28家,同比增长40%,各项科技指标全市领先,示范基地的经济发展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三)规上工业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2016年全年全省高新园区发展主要指标排序情况来看,衢州氟硅高新区各项增速指标靠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名次,主导产业的高速增长为我区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本市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主体活力。一是衢州市有机硅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成立,并举办浙江省有机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推动有机硅行业快速发展,至此高新区氟、硅两个产业都有了各自的行业发展联盟,企业抱团自发形成的产业发展意识逐步明确,未来产业发展将更加具有优势。二是战略布局以“两谷一村”为主的新型孵化器平台,重点打造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科创研发、科技孵化、千人项目等新业态板块;B2B睿智工场成为区内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三是发挥衢州“千人计划”创业园“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四带作用,2016年成功引进8个高质量的人才项目,新引进的晓星新材料、森日有机硅、天硕氟硅新材料已经完成公司注册,并全面实施。创业园截止目前累计兑现7个项目首期创业启动奖励资金2100万元。四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衢州中心工作开展,积极参与衢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会活动,搭建“衢州·智创汇”平台促进智资融合发展,截止目前我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我区企业共建了22家创新载体;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6家大院名校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我区。

(二)稳步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一是实施“双百”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计划”,建立企业培训机制和店小二服务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差异化培育,使初创期企业快速成长,成长期企业快速壮大,壮大期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85家,较去年增加14家。成功获批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重新认定的1家,第一次获批的8家。创我区申报和公示的历史新高。二是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等大院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我区企业共建了22家创新载体;中建材金格兰等3家企业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浙江柏拉阿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并成功入围2016年首届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三)加快推进“五个一批”工作,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五个一批”推进为载体,围绕“三降一去一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工作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列入平台型企业培育8家,借助平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项目25项,完成投产17项;完成战略重组企业3家,;重组盘活“僵尸企业”8家,盘活土地521亩,盘活厂房面积10.2万平方米,盘活存量资产4.6亿,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数;引进创新型企业4家,完成创新型企业培育10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4家,其中新三板挂牌3家,今年新增股改企业3家,新增签约阶段企业5家。组织区内5家上市后备企业到北京参加区内圣安化工等企业的新三板挂牌仪式,为后续上市积累经验,企业反响很好。组织浙师大、衢州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为区内50多家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截止目前共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专利培训等科技专场培训11场,为企业解读最新政策,掌握科技创新最新动态。

(四)不断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工作,逐步完善科技金融链条。2016年,我区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1家,其中主板1家,新三板3家,新四板7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占全市27.3%。另外我区一直致力于对企业上市的培育、辅导和服务工作,现已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家,已与券商签约企业5家。引进上海凯璞庭资本、开荣资本与集聚区达成合作意向,拟发起产业基金,为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电商企业插上资本之翼,助推企业高速发展。经过深入对接,目前开荣资本已达成具体合作框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约合作设立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母基金规模20亿元,子基金规模80亿元),园区首期5000万完成出资。引进筋斗云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发起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振兴基金。

(五)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年初开始积极备战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申报,8月通过省知识产权局专家方案论证,10月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方案论证,我区有望成为全省第五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第二家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开发区。2016年全年,授权专利317件,其中发明专利78件,占总量的24.6%。组织开展了一批专利优势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申报及复核工作,积极引导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申报及复核。组织3家企业完成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复核;1家企业获批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企业申报省级专利优秀奖。完成认证的知识产权贯标企业5家,正在开展知识产权贯标的企业6家。

(六)不断加强园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园区国际化步伐。园区从成立初期就与国外科研院所、知名企业有密切的合作交流,浙江中俄科技合作园是中国、俄罗斯两国企业联合创建的国内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合作园。201641日,浙江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园的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举办第三届“海外人才衢州行”活动,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41位海外高层次人才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与园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项目来园区对接考察。引进的总投资10亿美元的韩国晓星工业园项目是衢州近年来引进的档次最高、投资最实、带动性最强,也是衢州历史上最大外资项目;中泰环保继开山集团“北美研发、中国制造”模式之后,与浙大、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大学达成共识,欲牵手浙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大学等510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高端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基地,一旦基地建立将成为衢州首个国际化的研发基地。

三、存在问题

2016年以来,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效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为“十三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从全省范围来看,我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较弱,科技金融起步晚;研发机构、研发费用、高企数有明显的增长,但占全省比重低,整体创新能力不高;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缺乏具有突破性技术的发明专利授权;受经济形势、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影响和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压力,也为园区更好地服务企业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

四、2017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园区经济发展企稳向好,取得了十三五开门红。2017年,园区将继续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主战略,坚持“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两业并举,做好“平台建设、产业培育、项目推进、基础配套”等方面工作,以加快创新型、国际化园区建设的步伐。

(二)重点工作及举措

1、理顺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趁园区人事调整之机,进一步完善、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职能,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园区运转效率和自我创新发展能力。作为衢州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要发挥经济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部、科技厅等的指导下,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探索建立起一套有利于高新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体制机制。

2、完善科技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健全创新孵化体系。以衢州“千人计划”创业园、衢州慧谷科技产业园、衢州大学科技园、衢州上海张江科技孵化器等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招研引学力度,着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孵化链条。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等专业服务,积极搭建科技人才、科研仪器设备和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将高新区建成区域科技服务中心。三是健全科技金融体系。继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产业振兴基金等基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以科技贷款、科技银行等为支撑,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实现各类金融资源向高新区的快速聚集。

3、聚焦产业发展,打造园区特色品牌。通过聚焦发展,进一步做大特色产业优势,提升园区影响力。一是重点打造以氟硅钴为特色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存量企业,以商招商、引进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切实把“中国氟硅之都”这一招牌叫响、做实。二是以产业为纽带,引导区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等多途径的国际产业创新合作,鼓励企业跨境合作、组建跨国公司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园区产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三是围绕区内主导产业,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积极参加、承办或主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发展论坛,集中展示园区产业发展成绩,提高园区影响力。

4、加快人才引进,构筑区域人才高地。一是实施人才新政。实施“凤凰精英引领”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调整“千人计划”创业园创业启动奖励资金政策,改无偿奖励为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入股扶持。二是开展引才育才工作。继续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衢州行”活动,建立与海内外行业协会、海高会、华人协会、留学人员同学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接洽谈,引进一批项目和人才;继续举办园区和君研修班、绿色大讲堂、总裁班等,提高本地人才素质。三是打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围绕重点项目提供人才服务,实现人才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提高人才服务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活动式服务、订单式服务。四是开展留人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及完善周边配套,帮助引进人才、项目高管协调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引进人更要留住人,尽一切努力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5、完善基础配套,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一方面,以健全城市功能为导向,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商业街、商业中心等重大项目,合理布局中小型生活配套、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对区内不符合产城融合要求的企业、以及僵尸企业等进行清理,推进“五个一批”和“两化融合”,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切实为企业生产、群众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作者:   来源:

公告栏
·关于开展2024年度绿色化工园区适用技术申报工作的通知[4.1]
·园区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6]
 
·上海化学工业区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大...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扬...
·中国精细化工(泰兴)...
·中国石油化工(泰州)...
·中国氟化学工业园
·中国石油化工(泉港)...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
·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

版权所 有违者必究 2008-2008 
电话:010-84885049,84885925,010-84885242,84885342 传真:010-84885242
地址:北京市亚运村安慧里四区十六号楼1025室 
e-mail:yuanquwei@cpcia.org.cn 京ICP备102183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