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联盟成员简介->石油化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石油化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宁波化学工业区,成立于19988月,是浙江省唯一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专业园区。200211月,根据宁波市政府的指示,宁波化学工业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063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由市级城市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同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200812月,被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2010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11月通过复核)。2010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1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47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同意宁波石化开发区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并正式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一、 园区发展概况

(一)  管理体制

“十二五”期间,园区以原有的化工区管委会架构为基础,组织结构逐步建立,开展了以局部体制创新试点为抓手的系列工作,促使园区管理职能日益高效优化。

目前,园区设有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其中,管委会作为宁波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在所辖区域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则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实行现代企业运营制度。

根据相关职责,开发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投资合作局、经济发展局(统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建设管理局(宁波市规划局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财政办公室、审计局、监察局等八个职能部门,负责开发区具体执行事务;同时,园区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心,以加强宁波石化开发区开发建设服务工作。园区区域内的组织人事、环境保护、国税、地税、财政、工商、国土、海关、国检等以及其他事务管理则由镇海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承担。

(二)产业现状

近年来,园区利用镇海液体化工码头、镇海炼化、丰富的滩涂资源、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活跃的浙江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等优势,坚持按照“规划先导、基础先行、分步实施、内外资并举”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本着“外向型、高起点”和“持续、快速、安全、健康”的发展理念,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努力营造一个以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资源配置集约化、生产与生态环境均衡协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和化工新材料专业园区。

园区现已具备了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雏形,并处于国内同类化工园区的前列,形成以镇海炼化23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中金石化200万吨芳烃、镇海利安德化学30万吨/年环氧丙烷和60万吨苯乙烯、韩国LG甬兴70万吨ABS树脂、阿克苏诺贝尔多元化生产基地项目、富德能源40万吨/年聚丙烯和50万吨/年乙二醇、金海德旗15万吨C5分离、浙江恒河石化10万吨C9综合利用、江宁化工8万吨顺酐及衍生物、浙铁大风10万吨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韩国爱思开5万吨乙丙橡胶等大中型项目为主,基础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合成产业相互依托的产业集群。

(三)经济运行

目前,园区已投产的工业企业130余家,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750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7亿美元,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超6500万元/公顷,平均产值1.5亿元/公顷。

2016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6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9亿美元,同比增加59.2%;完成财政总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42.67%;引进市外内资38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8%;实到外资1.21亿美元,同比增长8.16%

二、主要工作举措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新的机遇,也有新矛盾、新问题,石化区主动适应,直面困难,积极应对,持续抓好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园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石化产业发展,冀望进而探索出一条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园区先后完成了《宁波化工区总体规划》《生态化改造规划与实施方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风险评价》等重大规划课题的研究和评价。在上述规划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对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对三废排放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12月,园区总体规划修编获市政府批复,重新调整了区域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调整为约40平方公里,为园区规划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工业集聚区规划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前期思路研究工作均已顺利完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集聚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正在建立涵盖基础地理数据、规划编制数据、规划审批数据等方面内容的园区规划“一张图”,着手根据园区新的产业定位和总体规划修编,全力推进控规全覆盖工作。

(二)基础先导,完善公用配套

宁波石化开发区采用公用配套设施一体化模式,由管委会主导了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工作。为理顺开发机制,管委会成立了下属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由市属国资宁波工业投资集团、宁波交通投资控股公司和区属国资镇海区海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蟹浦工业经济开发中心等出资组建,承担宁波石化开发区范围内的“九通一平”开发建设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宁波石化区管委会从1998年至2015年,以宁波化工开发公司这个企业平台为基础,通过银行融资贷款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约50亿元(不包括镇海炼化),除开发公司本级完成的海堤改造、土地平整、道路交通、河网水系、公共绿地等公用工程外,直接控股或参股组建了11家公用配套企业和产业项目,建设了工业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中心、固废填埋中心、工业管廊、热电联供、化工储罐区、低温储罐区、危化车辆服务中心、房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公用设施企业,还引进了其他公用配套企业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设施。

(三)循环改造,创新转型模式

园区一直把循环经济作为石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绿色密码”。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将在三年内从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完善基础设施一体化、创新示范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至2017年园区将投资近80亿元,通过实施园区内污染集中防治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副产物综合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资源共享设施建设、能量阶梯利用、产业链延伸、关键链接等七大类共19个项目,重点实施“物质流、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最终形成更高水平的“四链、双环、一优化”循环经济网络体系。从而把宁波石化开发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使循环经济成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选商引资,构建产业链条

园区不断拓宽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注重补链引资,做好产业链招商文章,做强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度。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纵向、横向二条链推进:纵向链充分发挥镇海炼化、巨化、镇洋化工项目、中金石化、富德能源以及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对带动石化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着重发展C2C3C4、芳烃产业链。目前已基本形成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体系,上游拥有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下游拥有聚乙烯、聚丙烯、C5/C9以及ABS、聚酯等合成材料,DOP、乙酰胺、过氧化物、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横向链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实现资源再利用,实现园区中循环。

(五)市场拓展,确保源头供给

园区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为龙头,对接发展中下游石化项目,已基本形成“油头化尾”、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同时充分认识央企自身产业配套使得镇海炼化本身具备“吃干榨净”的产业特点,在不断加强与镇海炼化的产业对接的基础上,园区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坚持坚持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策略,努力破除对镇海炼化原料供应的过度依赖,保证源头供应,稳固石化产业链条,确保经济安全运行:一方面为了满足经营规模的增长,依托镇海港液体化工品码头,进口甲醇、乙烯等原材料,形成资源的有益补充,通过化工管廊直接供应入厂;另一方面推进中金、富德等源头民营企业建设,实施石脑油裂解制芳烃、煤化工甲醇制烯烃(MTO)项目,为下游企业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

(六)创新驱动,培育高新集群

园区坚持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共同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明显,市场竞争力逐年加强。通过引进重点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发展长效机制。先后引进大连物化所、材料所、兰化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培育三家“院士工作站”、组建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各级技术研发中心25家,其中省级工程中心64家,拥有知名品牌(商标)23个,累计授权专利502项目,其中发明专利103项。累计立项批复:国家火炬项目1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项;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4项;产学研科技对接项目突破30项,累计技术交易额超1亿元;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达到300余项。

(七)装备升级,落实节能减排

为有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生产中的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资源的回收利用。自2007年以来,园区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切实达到了各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率达到100%,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同时,积极探索试行能源管理新模式,逐步引导园区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降低用能单位节能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的积极性。

(八)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

201110月起,园区开展了四个批次的“百日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从源头、过程到末端的全方位治理,完成了30家化工企业停产搬迁、废气(废水)治理、10家电镀企业专项整治及26家企业污水管网改造。截至2014年底,园区累计投入9亿元全面实施有机废气整治工作,投入2500万元新建符合工艺条件和有机废气处理特征的7RTO装置,实现有机废气处理效率达到98%以上,成为国内采用该先进治理工艺最为密集的园区之一。为了进一步削减无组织废气的排放,园区科学运用LDAR(废气泄漏、检测及修复技术)技术,对化工企业管道、阀门等连接处密封点开展废气检测,发现泄漏点后及时督促企业予以修复,消除污染。通过整治,园区有机污染物排放较2010年减少了15.3%,明显提升了园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群众对废气排放和异味问题的投诉大幅度减少。

同时,为不断强化对排污单位的技术指导,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前防范与预警,引进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污染防治设施日常运维、在线监控设施运维、泄漏检测与修复、污染物委托监测等第三方环境服务,下步,计划探索引入第三方环境监理服务,实现对园区企业日常生产阶段的过程服务和监管。

(九)责任落实,狠抓安全生产

园区以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基点,从源头治理入手,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严把安全准入关,在项目引进阶段提前介入,对安全风险大的项目坚决予以一票否决,对园区内企业规模小、安全风险大、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度。同时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承诺诚信机制建设,完成园区企业的安全生产承诺书签订备案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应急能力。园区实质性启动应急管理中心建设工作,建设集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技能培训中心三位一体的国内一流应急管理中心。实施封闭管理,加强安全监控,营造良好安全氛围。采用GPS对全区危运车辆实行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控,将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静态转为动态、由事后监管转为事前预防预警。 推动企业引入第三方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工作,20147月制定出台了《宁波石化开发区安全生产第三方技术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在园区66家危险化学品企业中大力推广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十)金融扶持,助力企业发展

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镇海区科技金融贷款管理办法》,管委会为园区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根据该办法,设立有“风险池资金”和“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服务对象为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建立区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孵化企业、列入国家火炬计划、863计划等企业。主要对科技金融贷款分类管理,分别为纳入基准利率管理的科技贷款、纳入风险池资金管理的科技贷款和纳入研发、中试、技术推广专项管理的科技贷款,企业可获得杭州银行宁波镇海支行以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发放的科技贷款,单家企业限额400万元。

作者:   来源: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公告栏
·关于开展2024年度绿色化工园区适用技术申报工作的通知[4.1]
 
·上海化学工业区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大...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扬...
·中国精细化工(泰兴)...
·中国石油化工(泰州)...
·中国氟化学工业园
·中国石油化工(泉港)...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
·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

版权所 有违者必究 2008-2008 
电话:010-84885049,84885925,010-84885242,84885342 传真:010-84885242
地址:北京市亚运村安慧里四区十六号楼1025室 
e-mail:yuanquwei@cpcia.org.cn 京ICP备10218300号-1